#時事求世 31
從時事看世界遺產:伊朗縱貫鐵路(2021)
今年的世界遺產大會七月在中國福州召開,當我們只關注疫情時,世界仍然沒有停止運轉,大會中又通過新的世界遺產名單,其中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是伊朗縱貫鐵路,鐵路一直是我喜愛的交通工具,再加上是在我喜歡的伊朗,教我如何能不注意它。
鐵路是工業革命後出現的最新交通工具,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過程,往往就伴隨著鐵路建設的進步,不論是殖民母國,或是被殖民國,鐵路的出現都能使貨暢其流,使得經濟、人員、文化的流動帶來發展的過程。
縱貫伊朗南北的這條鐵路始建於1927年,於1938年竣工,興建時的伊朗面臨西方列強所設下的障礙與壟斷,在不平等的環境下夸駕(Qajar)王朝禮薩汗實施了大規模的改革,進行經濟體制改革,實行新稅收政策,為興建伊朗自己的鐵路募集資金,並聘請西方工程師及企業展開鐵路設計和建造,全長1394公里,沿途有90個車站,從北部裡海連結到南部波斯灣,穿越厄爾布士山脈和札格羅斯山脈,經過河流、高原、森林和平原各種地理環境,以其規模和克服陡峭路線和其它困難所需的工程而聞名。沿線有174座大型橋樑、186座小型橋樑和224條隧道,其中包括11條螺旋隧道。
我第一次到伊朗自助旅行時曾經搭過從德黑蘭到艾華茲(Ahwaz)的路段,那時當然還不是世界遺產,這算超前部署嗎?其實世界遺產只是金牌加身,不管是不是世界遺產,只要喜歡它一樣也可以在你心中占有一席之地,就像郭婞淳得金牌大家都是錦上添花,莊智淵雖然沒得金牌,但大家對他的尊敬也不會少,運動員每場比賽全力以赴就好,旅行者把自己要看的景色搞懂就好,沒搞懂就不要在那邊叫選手沒實力,沒搞懂就不要在那那邊叫不好玩。
那趟旅行在臥鋪車上待了16小時,印象深刻的不是火車,反而是在車上邂逅的阿妮絲(Enis)一家人,從陌生害羞到熟悉,最後還去她們家住一晚,親戚朋友都跑來看我們外國人,帶我們上街挑衣服,教怎麼樣綁頭巾,坐在客廳的波斯地毯上享用媽媽準備的大餐,將桃子、葡萄等多種果乾塞到雞肚裡,再放到加入蕃茄醬的大鍋中熬煮,雞的精華融入湯中,也是饢餅最好的沾醬。煮好後再用小火煎到金黃色就大功告成,好吃到差點把手指吞了進去,入境隨俗放棄文明的刀叉,直接雙手萬能的大快朵頤。
雖然只待了一天半,但我們深深感受到他們全家的熱情,阿妮絲和堂妹合畫一個娃娃,在褲管上面寫下自己名字的第一個字母,送給我們做紀念,媽媽也做了三明治讓我們在路上充饑。真正離別時雖然只相處短短時間,但大家都哭得唏哩嘩啦,實在是捨不得,那次別離到現在都沒重逢,算算阿妮絲應該已經是20多歲的女孩了。
這是我喜歡火車的原因,不單單只是交通工具,有太多的情感故事發生在這列長長的載具上。不是外國的鐵路才有故事,可以先從了解我們自己的縱貫線鐵路開始。